
看過全球最繁華的大都會美國紐約、中國上海,以及新興的、最宜人居的福州之後,我們要回過頭來,看看自身所處的台北。也許這一次,我們可以省下一些篇幅,不對台北的地理概況著墨太多。但台北的現況,和她的歷史性不能切割看待;未來的發展可能,也與已經發生過、或正在發生的許多事件息息相關。
2010 年底上映,在德國柏林電影節獲得「最佳亞洲電影」獎項的《一頁台北》,是最近期以當代台北為主要題材及背景的電影,被視為台北在國際城市行銷的戰績之一。在這部浪漫小品中,男女主角兩人在台北街頭、誠品書局、師大夜市、捷運站、大安森林公園、戀人旅館等等,對多數台北市民都不陌生的地點,歷經一夜狂奔和冒險,擦出人生火花。故事動人、演員可人,但全片最令人低迴的,
卻是男主角對遠在法國的前女友,喃喃自語著的一句話:「聽說,巴黎是個戀愛的城市,我在想,那台北呢?
從愛情電影的角度看台北的個性,只能得到疑問句;換做從建築空間的角度,也很難是肯定句結尾。身處這個小島北端承載最多經濟、政治、文化重量的盆地裡,你會發現包括 101 在內的所謂「台北印象」,幾乎都是局部的、單一的,就和台北的空間一樣,在不同事件、不同區塊中複製、拼湊、剪貼,你說不出誰能代表台北,卻也不能說誰不是台北。
也許有人會說,101 大樓不就是台北地標,難道不能代表台北嗎?對觀光客而言,101 也許到了台北必訪之處,遺憾的是她和台北市民的日常連結實在太少,很難有市民會認為 101 代表了他在台北的生活。101 只是台北一隅、或有特色的一景,台北的全貌無法藉此完整呈現。
單從台北自 18 世紀開始發展的歷史觀察,101 所在的信義計劃區,也不過是 1970年代都市規劃下的產物。其實,台灣最早的開發動作始於鹿港、台南,台北是直到 19 世紀中拜淡水河流域的貿易之賜,逐漸成為台灣的經濟重心,沿河的艋舺、大稻埕拜也因水運繁盛成為重要的貿易據點。直到 1976 年,台北市政府變更國父紀念館以東地區為特定專用區,目標為設新市政中心及次商業中心以引導都市均衡發展,疏解西區的因商業活動頻繁而沈重的空間需求。初期市府考量的是配合住宅發展政策,興建完整的示範性新社區提供優質住宅環境;之後大幅擴增此計畫區內商業投資誘因,以吸引跨國性的金融服務或高科技的資訊產業。
產業的發展策略牽引著台北的空間變化。台北市政府為了打造此處成為以商業、金融為主軸的新都心,本區內的所有開發個案都尚需要經過都市計劃暨土地開發許可審議委員會的審議,以期每一項個案的規劃都能符合信義計畫區的整體發展目標。歷經 30 年的過程,信義計畫區總範圍 153 公頃的土地幾乎開發殆盡,成為台北市唯一有超大完整街廓設計,具備完善都市規畫設計的商業發展區。2012 年
7 月下旬,信義區世貿二館土地開發及設定地上權案開標,南山人壽以 268.88 億元權利金得標,創下國內史上土地開發權利金天價,超越台北 101 大樓的 206.89億元。信義計劃區做為北市 CBD 的地位,已牢不可破。
以各大城市發展的歷史軌跡觀察,每一樁土地重劃計劃都始於荒煙蔓草間,從進行開發到興起約需要 30 至 50 年,之後約 50 年的時間便會因開發過度、行政資源移轉,進入發展停滯的狀態。因此當東區不斷擴張,同時期的台北市西區卻因為缺乏更新的動力與機制,一步步走向衰敗。連做為台北市門戶的台北車站大樓二樓空間,都因原承攬經營的業者無以為繼而成為遊民群聚的陰暗死角
為活化舊市區,馬英九於 1998 年擔任市長時期,提出「軸線翻轉、再造西區」計劃,但推動至今超過十年,成效不一,評價也相當兩極。台北車站一、二樓及地下一樓商場在 2006 年與微風廣場重新簽訂經營合約後,2007 年已重新開幕,加上後續涵括台北雙子星大樓的「中央車站與中央公園整體規劃設計案」,未來可望建立較鮮明的門戶意象。但另一方面,艋舺剝皮寮、建成圓環、大龍峒孔廟前
的園區規劃,卻因與在地背景格格不入,招致地方抨擊。一般認為,「軸線翻轉」非但沒有解決舊市區公共空間不足、環境品質不佳等問題,反而削除了原來存在的歷史感,只是化身為另一個扁平、單薄的消費場域。
台北市的土地規劃,由於長年是住商混合發展,始終缺乏鮮明的自我語言。然而真正能夠賦予一個都市性格的,其實也不是特定的建築物,而是整體環境所形塑出的空間感。我們從台北過去曾經得到的各項國際肯定:2006 年度全球智慧城市首獎,2009 年聽奧、2010 年花博、2011 年世界設計大會及 2017 年夏季世大運的主辦城市,不難看出台北市政府「多元化」的企圖心。2011 年又宣布未來 4 年內將打造 35 條林蔭大道,推動城市綠化,我們也衷心希望,這不僅是做為一項政績而已,而是讓台北市可以在城市發展的永續性中,有機會形成特色的一項重要措施。但是在全球城市競爭的舞台上,台北的定位究竟是什麼?未來前景何在?信義計劃區之後,下一個新都心又是哪裡?
答案其實呼之欲出。由於產業政策的引導,北市發展重心繼續東移,開發腳步跨越基隆河延伸至大直、內湖,甚至南港,這些新興開發區比照信義計劃區的經驗,享有高規格的環境規劃與公共設施,因此即使距離相對遙遠,民眾也甘願接受現實,將房價轉嫁於交通及時間成本。現在,連接鄰的新北市也仿效類似規劃,打造新莊副都心,期望讓新進人口轉進重劃區,而不是再擠進人口密度已於全球名列前矛的永和、中和。
其實雙北的地理位置相連,但空間構造卻完全分割,使得雙北在都市空間的整體規劃無法同步,也侷限了空間利用的價值,就是過去所有為達區域發展平衡的推出的新市鎮開發案無法成就的最大敗因。包括 1968 年起,政府就計畫在林口成立新市鎮,以紓解台北市的過剩人口。1975 年發佈實施以中山高速公路林口交流道為中心,涵括林口特定區、工業區、住宅區等規劃,並有《新市鎮開發條例》
為依據,進行協同開發。然而,林口新市鎮卻因種種原因而發展緩慢,主要原因就在於未適度引進產業。雖然有林口長庚醫院的設立,為林口帶來新商機,但民眾仍因就業困難,遷入意願不高。加上採市地重劃方式徵收,但徵收後仍有大片私人土地閒置、養地,政府也未採取限期建築措施,使得林口新市鎮進行多年來始終未真正完成。
另外 1992 年在「六年國建」計劃中,中央政府又推出以淡水為特定區域開發基地,在淡水都市計劃區北側的沙崙、港子平、公司田、崁頂、埤島、林子街等農業地區規劃出 1756 公頃土地,作為淡海新市鎮。原計畫年期為 25 年(1990 年起至 2014 年止),計畫容納人口為 30 萬人,1994 年 4 月淡海新市鎮特定區計畫第一期工程開始動工,但 15 年的時間裡,僅完成第一期工程中第一開發區及第二
開發區共約 446 公頃之土地徵收、整地、道路公共設施,以及興建六百戶的示範國宅。2006 年 6 月經建會決議停止淡海新市鎮的後續開發,並一併縮小淡水新市鎮範圍至目前已完成整地的面積,計劃規模縮減 3/4,預估人口也從原先的 30 萬人下修至 13 萬人。
以台灣腹地不足的先天條件,若台北市和新北市在進行開發規劃時,能以跨越行政疆界的思維切入,城市空間連結構造,就能展現不同於現在的格局。但相互接壤的雙北在長期競合關係下,竟僅有捷運是為雙方建立連結的成功案例。導因於當前台灣的都市規劃主流,是學術與政治的連結,遠遠重於在地文化的參與,跨越選區的合作契機,更是障礙重重,也壓縮了每一樁都市發展計劃中,讓設計能量自由揮灑的基本空間。
想要為城市塑造風格,政府的角色不是管制,而是啟發,在建材、尺寸上的種種規範,其實對強化台北的空間感及獨特性無濟於事。首先應該透過教育,讓市民自主的美感經驗覺醒、參與;再確實聆聽市民的聲音,透過專業的設計讓空間需求獲得真正的滿足,凸顯在地特色。如此,才有可能真正打造出一個空間歸屬全體市民、卻友善外來旅客,又擁有自我個性的台北吧。
30 秒認識台北
位置:台灣本島北部台北盆地內,中華民國首都
人口:266.32 萬人(2012.06)
面積:271.79 平方公里
經濟狀況:2010 年全市財政總收入 NT 1690.7 億元,年增 15.99%;人均可支配收
入 402056 元(全市生產總額未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