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陳昭榕(Chao-Jung Chen)
New York city, 10 Nov 2008,11 pm:
紐約正經歷五十年以來最寒冷的冬天,金融海嘯舖天蓋地而來;華爾街的蕭條對比上過去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紐約證交所,不生唏噓。我徜徉在紐約這個超級大都會中,感受這個”大蘋果”每個區域的不同特色,一邊走著一邊想到一句話:建築的目的在創造優質的居住環境,提升人類精神的層次,為此特地從紐約上城的Park Avenue慢慢走到下城,時間已是接近午夜時分。這篇文章的動機在從不同的觀點來討論都市空間,包含都市中的天光、夜光、集體形貌、邊界、以及都市活動、空間事件以及材料質感等建築細部探討都市空間的相關內容,並以”使用者的角色”品嚐體驗大都會的空間事件。
從紐約上城Uptown的Park Avenue漫步到中城Midtown,我被巨大的白色的投射燈震懾住。這道巨大的光束投射到低矮的雲層,而且投射的雲層如同曼哈頓島的雨遮一般延伸至Hudson River。這片如同平行四邊形的雲層,盤旋在53街的摩天大樓上面。這片雲層和地面投射上去的光束定義了雲層底端以及摩天大樓上部一個十分特殊的”都市空間”;突然間一片如同泡芙般的低矮雲層飛越這個特殊的”都市空間”,產生令人會心一笑的非幾何形狀(Free-form)的陰影。這種新型態、屬於上帝造物般巧合的”都市空間”,是由時間、空間、物件以及光線所形成的。這樣的”都市空間”引導我們去重新思考都市規劃的所以細節以及前提。
巨大的現代城市總是由個別可供居住以及活動的獨立的建築所構成,想要重新安排、創造一個新的都市空間,我們必須超越既有的都市計劃”量”方面的定義,例如容積率(FAR)以及使用分區棋盤式分區方式(Zoning),因為這些系統化的規劃方式並無法適用在高樓林立的大都會中。對於空間的感知以及發展我們需要有三度空間的概念,運用剖面去檢視居民、使用者以及行人的行為模式,甚至對於穿越性的開放空間等,從這些方式去研究真正適合高樓發展的都市規劃方式。另外於未充分發展的都市周邊地區可能提供一些機會來實現這種新的整合式(Synthesis)的規劃方式。如此,一個屬於都市規畫的新天地即將扮演都市與鄉村的協調緩衝角色。
全球化的消費主義在理論性的都市規劃下讓美國、歐洲以及其他世界的大城市均面臨既有的地景風貌遭受改變,但這樣個改變處於一種曖昧的狀況:不是因都市消費主義而改變不夠多而形成所謂的大都會,就是因為改變不夠少而予以保留併入成為都市紋理之一。一種機會能解決這種曖昧以及形成一種新的都市空間形態:都市與鄉村的中介空間,這種新的都市空間整合了都市生活以及都市建築型態。
從空間經驗來說,都市空間的體驗重要性等同於在森林中享受芬多精以及森林中的寧靜。但都市的活力來自於實際的都市活動,機能需求以及戲劇化的空間張力。都市活動、機能的重要性等同於都市空間的組構方式;而這些對都市生活的品質占有決定性的影響力。新的都市活動或是新的組織模式將不可避免造成社會結構的演化,而演化同時必須尋找永續的都市建築形式方能讓都市活動以及事件繼續下去。
如果從都市活動,空間組織方式,社群行為模式及都市三度空間分析等等方式探討都市的形成方式,那麼這樣的都市空間變屬於一種哲學思維的反射所導致的都市結構。哲學思維的都市結構極有可能落入20世紀初許多理想主義者、建築師們所提出的許多城市理論的窠臼,一種理想式的城市烏托邦幻想。無言的建築形式與都市形貌形所擁有的哲學思考情境是相同的。惟有透過自身內外感知體驗與都市空間的材料、空間、光線等交雜在一起,才能真正深入的了解都市空間風情;這種想法與解構主義者提倡將重心放在空間體驗之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以下將使用三種觀念面向來討論以及檢視都市空間:1.空間(Space)、延伸(Parallax)以及都市三維透視(Perspective)—透過透視(Perspective)以及空間重疊(Overlap)討論都市空間概念的形成。2.半自動都市活動計劃 (Semi-Auto Programming)—企圖探討都市空間中有關都市活動計劃之範疇。3.質感與觸感(Matter & Tactility)—這部分將空間尺度縮小到實際營建的材料,從都市空間的巨觀式的觀察縮小到材料施工時的微觀體驗,以及工程的細節。
在都市中行走,行人所感知的空間領域為何?單棟的建築物並沒有獨佔行人的視野。都市空間的重點在於建築物間的關係、天空、光線以及移動的軸線等。在樓層高度四層或是五層的都市中,都市空間可以被簡化成一種平面的方式,如同圖-底理論一樣,都市空間只停留在單一的水平面的狀態。
對於大都市的尺度來說,建築物剖面(Section)的大小遠比建築平面(Plan)要來的大而且複雜,許多的都市的空間被都市中摩天大樓的垂直方向的活動群組,重直通道,橋梁,光線等固定在既有的建築平面上,形成令人驚艷的都市垂直空間事件簿。
因此都市空間由原本的平面關係轉換成垂直關係,都市中垂直的空間關係比水平的關係一樣重要或是更重要。這些垂直向的空間序列(Sequence)關係透過不同的活動平面而更形強化,同時透過不同垂直高度體驗的都市空間透視將與傳統平面式規劃的都市空間透視大相逕庭。
都市中街道視覺空間的體驗在於兩側街道所定義出來的視覺透視以及行人在地面移動的路徑,不同的路徑、不同的視角空間體驗的感覺也不一樣。以紐約曼哈頓為例,在這個超級大都會中如果移動的路徑不是在地面層,那麼產生的街道透視感以及空間體驗當然多了垂直方向的變化。這樣的垂直空間經驗豐富了原本只有地面行走的經驗,同時我們所感知空間也被這樣的視覺經驗重新定義。
都市中的範圍、邊緣等概念不再只有留在都市計劃中牆面線、建築法規的建築線等範疇;透過天光(自然光)的效果,建築物的”立面”(Facade)不再只有停留在界定都市空間的那道牆或面;運用自然的天光以及太陽運行的軌跡,建築物的邊緣已經延伸到都市的其他角落,建築物內部空間若有似無,曖昧似的變成都市空間的一部分。這種光、影與材料的相互變化效果,重新定義了傳統古典主義的都市空間。
夜晚的都市空間將由都市中投射至雲端的天光,發亮的建築立面以及若有似無的霧氣或水氣所詮釋。看著帝國大廈優雅的霓虹燈,搭配著地面的投射燈(911事件後世貿大樓投射的巨大白色光束)以及夜間的霧氣,這種令人驚艷的效果定義了大都會的夜間風貌,與夜間的都市空間。
對於解決大都會的都市空間提案,無論是依據實際的活動需求、機能需求,建築層面或是社會經濟層面目前尚沒有絕對的答案,或可依循的方式去解決。這裡僅以都市空間的透視視覺經驗以及天光、夜光對都市邊界、範圍做為體驗、研究探討之依據。
理想中的都市空間,應該是建築物群潛在的對齊(非刻意的對齊),部分的開放空間暴露而些許的空間隱藏,如上圖八所示。對於都市中的人們來說,視覺的慾望與期待是創造都市空間驚奇的原動力;換句話說,如同電影般,下個鏡頭、下一幕都是由觀眾(都市的人們)來決定,來創造而不是由導演(政府或是某些特定機構)決定。比方說,某個都市上班族從地鐵站或捷運站步出地面後,直接進入某大樓直上三十層,坐在走廊上看著臨近四、五層平房,腦海中顯現的是空中的視覺經驗而非地面的街道空間體驗。恨明顯的,當自然的天光灑進走廊,半透明的外牆已經重新定義了我們對邊界的認知。
從公共參予的角度來看,為新的都市空間提出空間願景關鍵在於每個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包含:使用者、居住者、旅客等提出對空間的想像與需求。相對於十五世紀歐洲古典的城市規劃方式:對稱的透視結構,或是解構主義者調和任何在混亂中失焦的空間結構一般,我們必須以空間”感知者”(使用者)的視角位置重新定義新的都市空間。都市中有成千上萬個視角以及消點,同時都市空間的驚喜以及空間律動,應該由成千上萬的居民自行體驗。
半自動的都市活動,意思再說明都市許多的活動,空間事件一半出自於專業設計者之規劃,另外一半則是興建完成後實際使用運作時所產生的其他”衍生”性都市活動(Program)以及事件(Event)。現代的大都會城市其中一項特徵就是都市活動的變動性,包含都市群眾喜好的變化,政黨政策的變動,都市人口移動的變化性等。即使在尺度大小較小的單棟建築中,原本的建築計劃也可以能因規劃的進行過程而原本空間計劃以及相關需求調整。當原本的空間需求內容拿走一部分時,建築師又必須重新將新的機能填入原有的建築框架中。
為了避免都市活動的變動性造成困擾,在規劃的過程中應將這樣的變動性視為一種優勢。如果建築師們都向現代主義一樣,將形隨機能而生(Form Follow Function)視為圭臬,這樣在面對都市空間以及活動需求的變動性下便無法靈活的調整,亦或像後現代建築一般在充滿歷史情懷裝飾的外表下,填塞相關的空間活動需求以及機能,以解決都市因成長或變動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相對的,我們無須無秩序的去迎合無秩序(Disorder)的都市文化,大量的複製類似的空間經驗而讓都市空間沒有深度,只有讓原本簡單的空間表達方式變得更混亂。因此對於新的都市空間,我們需要提出相關的空間實驗,提出新的空間活動關係。實驗的目的並非將研究結果系統化或是方法化,而是將都市活動以及空間的連續性透過這種過程強迫反射出來。
半自動的空間需求整合計劃(Semi-Automatic Programming)質疑、比較和思索企圖以不同背景環境資料討論都市空間的向度,避免以武斷的方式或是以目的為導向的思考探索新的都市空間。對於空間議題的討論,除了建築的實質專業外(尺度、光線、材料..等),其他諸如對於音樂的想像,空間的氣味等超乎傳統建築訓練的方式皆可納入空間討論的議題。從都市中”感知者”(使用者)的角度來看,對於浮現出來的都市現況以及未浮現的潛在關聯問題往往比專業者的感受深入;運用都市中感知者(行人或居住者)對於空間的想像,可以激盪出一些議題而後納入真的空間活動需求。這個方式比由專業者(規劃設計者)私自武斷的決定都市空間要來的實際而且貼切。
一間臥室的空間機能,猶如城市中偌大的空間是由許多並列的事件(Program)所定義的,同時這些事件是含有情感的成分在內並非冷冰冰教條式的敘述文字。這些有情感的空間事件,與自然的天光,雲朵,與人工建築閃閃發亮或半透明的立面等構成特殊氛圍的場所,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遊憩等等。如果將建築的概念,配合上述的空間情境,就可將實際的空間透過材料,質感與觸感等營造實踐出來。換句話說,建築材料與都市空間使用者的觸覺將空間事件與空間情境真切的營造出來。
但這種想法很快的被資本主義者轉換成連鎖複製的模式,而曲解了原本應有的文化深度。舉例來說,星巴克咖啡(Starbucks)原本是由美國所創造,創立者當初的用意在於提供平價的咖啡以及都市中適當的歇息角落,這樣的空間情境以及內容,在全美許多城市中迅速蔓延,形成新的咖啡飲食文化。台灣將這套經營模式引入,複製了相同的空間事件以及空間情境,並且連材料的質感跟觸感都跟美國Starbucks相同,讓外來的咖啡文化在台發光,這是商業上的成功,但在文化面向上卻少了思考。
對一個充滿幻想的創作者來說,情境模擬或許是創作的目標;但對一個自由畫家來說,能夠將自己的畫板以及條調色盤隨心所欲的擺設在自己喜歡的位置然後創作,是件幸福的事,就如同都市中的旅行家在都市任何角落尋找自己喜歡的視角攝影一樣。電腦模擬可以找到任意的角度,但是太多的透視扭曲以及色彩偏差讓許多的建築案件變成妥協合成下的作品,實際的建築視角與建築材料、細部等有時透過電腦很難真實呈現,必須輔以模型以及細部大樣樣品才能適時的呈現原本空間事件與空間情境的企圖。
前衛的建築家們往往透過狂野的想像,與激情創作建築;他們往往將材料、構造以及施工方式暫時隱藏起來,只以型式(Form)最為主要討論的議題。德國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Martin Heidegger 說過:建築的材料與質感的目的是讓建築創作富有詩意。”揭發”建築的材料與質感需要細部施工的配合。有了細部的觀念才能將材料質感與觸感實踐在的都市空間的每個角落,包含建築物,構造物以及開放空間等。除了創作的”詩意”外,人性尺度的材料分割亦是細部重要的一環。
設計開始的概念充滿理性的思考向度,並且與材料與質感緊密結合在一起。這個結合的因子包含情感、心理的層次等去體驗建築以及都市空間。從文化的層次來說,即便是小小的手工藝品,例如竹編的桌子、椅子等都能形成材料質感等細部議題,如同建築一般。
總之,都市空間以及建築的體驗,透過材料以及細部質感來呈現在質上面的要求,比量要來的多。我們可以從文化創作手工藝品的細部來檢視我們當初設計的構想(Concept)是否恰當,質疑設計的企圖是否與最後細部呈現相同。在古代希臘,藝術(Art)已經融入於生活之中,因此,藝術創作無論是在概念上或是細部呈現上都包含了哲學以及技巧層次。
這篇文章雖然是以紐約曼哈頓作為觀察體驗的場所,但實際上無論是何種城市規模,性格以及地域特色,都可用上述的空間透視、空間活動以及空間質感細部去體驗。身為設計者常常會絞盡腦汁,企圖將所有問題以及議題一網打進而解決之。事實上,規劃、設計無法盡善盡美,有時必須其他因素配合才能有好的結果出現。身為使用者總能夠以客觀的角度體驗觀察都市中的空間以及活動,將體驗結果回饋給設計者。這樣便產生了正面的循環,整體環境也因為每個参與的人而漸漸變好。建構一個好的環境,好的空間情境並不單純只是專業設計者的責任,他們是替政府(公部門)的案件服務,替一般業主(私部門)服務的;因此有正確的認知及良好的美學教育環境,才能創造好的空間品質,如同許多歐洲城市一般—藝術已經融合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而那裡所創造出來動人的空間情境、事件將如同電影一般一幕幕的表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