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概念:
前言:
美術大樓的平面由矩形以及三角形構成。由於基地位於台灣藝術大學基地角落,為了表達空間的存在性我們使用的面的手法來詮釋藝術大樓的平面構成。我們將幾何平面分成三部分變化,每部分再依據所所處的面向分別變化,企圖在於使美術大樓呈現多樣的表情。
設計概念操作:
Idea 1部分為整個設計概念操作,主要目的是探討完整塊體裂解後,在外觀呈現風貌之可能性。
Idea 2 部分在於討論建築物的構成元素以及光影變化之可能性。
Idea3 部分討論美術大樓機能構成之可能性。另外帶入綠建築之概念,牆面立體綠化以及空中SKYLOBBY 概念創造美術大樓之新風貌。
Idea4 設計平面幾何構成分析,由純粹幾何演化至面幾何之概念,再以面解構方式操作形塑美術大樓外觀。
量體造型:
根據新建美術大樓空間機能需求,反映在基地上之量體約13層樓高度。如此勢必造成全校最高聳之建築物。在設計的考量上有四:
由雕塑大樓、工藝大樓以及美術大樓圍塑之廣場,延伸至美術大樓之SKYLOBBY 空中平台。企圖創造高層建築之中介空間提供美術大樓使用。
二、空中眺望台
美術大樓由於是全校最高之建築,因此在規劃上設置觀景台或眺望台提供全
校師生使用,並結合適當之休閒餐飲等活動創造優質之場所。
鑒於校園綠地過於零碎,擬藉由牆面立體綠化方式增加綠色空間。技術上,由預鑄混凝土的設計,於廣場主牆面側內側設置花台植栽以達到垂直綠化。
工藝大樓以及雕塑大樓屬於現代造型建築語彙,新建美術大樓透過後現代建築語彙區隔建築的時代意義。新建的美術館大樓位於校門口基地角落,在都市空間上亦具備節點之指標性,屬於校園內的ICON 建築。建築立面針對不同街廓以及不同面向亦有不同表情,三個方向的面皆以正面方式處理。
天際線
新建美術大樓為全校最高的建築物,為求天際線變化在造型設計上採幾何塊體堆疊方式創造豐富有趣的天際線變化。無論是作為都市的背景或是前景,新建的美術館大樓均能實踐建築在意匠上的趣味性。
材料與色彩
新建美術大樓外殼採用預混凝土構造,配合玻璃帷幕牆系統創造新穎的外觀。色彩上為協調既有工藝大樓以及雕塑大樓的色彩,新建美術大樓採中性色調設計,配合周邊民宅的建築形式,材料以及色彩力求融入既存環境。
綠建築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