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城市美學序
前言:
這本城市美學書籍出版相較於2006年筆者第一次撰寫稿建築FUN設計時,在心境上,在心態上以及在視野上均有所不同。心境上:經過了旅行,出國進修,展覽以及執業的洗禮,已不再只有專注在建築上的細節,反而打開心門去體驗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個性、特色以及城市的美好,因為疆界廣了所以再看待建築個體或是群體時不再用單一角度或眼光來看待建築而已;建築所衍生出的空間與人的互動,環境的關係甚至是違建集體形貌可以有著另外一種思維與角度。就地合法,在地美化已經不是不是一種競選口號或是安慰的言語。美學的覺醒,必須從教育著手,從民眾著手,從都市角落著手。只單靠單一權威式或是英雄式的建物就能夠自展現城市的特色。雜亂的巷弄,屋頂違建、鐵窗是一種醜陋的象徵,但經過精心規劃安排也可以是一種在地特色的展現。美與醜孰有定論?日本美學WABI- SABI所詮釋的Imperfection Beauty 能夠讓建築物各部的材料隨著時間與空間展現衰老的跡象,一種渾然天成的美。日本建築師黑川紀章所提倡的代謝論,若是用在現代城市中則與都市更新的意念相同。居住在繁榮的大都市中,我們都希望都市機能與時俱進,我們都希望能有好的公共建設,好的環境提供人群居住,但對美學的考量若不能夠與民生基礎需求結合,在經濟、實用、美學、政府政策通整考量進行設計,我們的鐵窗文化以及違建文化就不會有改進的機會。我們都承認夜市文化是台灣的特色很是很重要的地下經濟基礎,我們都然能夠了解民眾屋頂增建的現況,而改善的方式除了拆除,除了用政策去定義行政細節,是否在法理情都兼顧的情況下進行屋頂美學改造,立面美學改造?
在心態上以及視野上個人除了關心精英美學之外,更對民眾美學以有更多的熱誠與期待。因為我們身處的台北市,在各方面都已邁向健全發展,身為專業者應鼓勵更多的美學覺醒,屬於民眾的美學覺景,屬於台灣在地的美學覺醒。
在國外筆者見識到外國教育的氣魄與各專業執行的優良環境,我們所學的建築技術,建築史學,城市觀念以及諸多種種皆來自於西方。源自東方的文化靈魂,是我們承襲已久的資產,我們只要自身的特色透過科學以及工程的方式實踐,便能在城市亂象中找到一條路,找到屬於台灣或各地的城市美學。
陳子弘
2012 05 22